李天来院士工作站
院士工作站于2017年由云南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由云南农业大学张应华教授团队与沈阳农业大学李天来院士共建。
目标定位:
蔬菜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领军产业,但从设施蔬菜发展来看,仍然存在着生产品种不配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病虫害发生严重等问题,急需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李天来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对提升设施蔬菜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成果转化,把我省打造成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蔬菜生产、加工、交易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工作站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设施栽培蔬菜优质专用新品种引进与栽培试验;(2)不同类型设施条件下的光能利用、栽培效果分析、评价;(3)设施蔬菜重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4)设施条件下土壤连作障碍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5)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6)形成稳定的设施蔬菜研发团队。
运行建设内容:
围绕云南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对种质创新和配套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云南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筛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为研发方向,共建品种选育、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平台。完成了全省设施蔬菜基本情况调研,引进设施栽培蔬菜600余份,完成其中200余份材料抗病性鉴定。建立20余亩杂交制种基地,进行果菜类杂交种子生产。建立了一定规模的优良品种种子生产基地。与元谋县元蔬种业有限公司合作,进行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培育一批新品种和配套生产技术,培养设施方向研究生7名,形成一支稳定的设施蔬菜研发团队,每年都超过1000人次的基层农技人员、种植能手前来参观学习。示范推广带动周边农户种植2000亩,亩平均增加收益1000元,年增加收入100万元,为全省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作出了新的贡献。
叶志彪专家工作站
专家工作站于2025年由云南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由云南农业大学杨建立教授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叶志彪教授共建。
目标定位:
叶志彪教授是我国茄果类蔬菜分子育种领域的领军人物,研究成果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园艺领域唯一),并以单品种转化金额5000万元实现重大技术产业化突破。工作站聚焦云南番茄产业的核心瓶颈问题,针对土传病害高发、连作障碍严重及本土高抗病优质品种稀缺等痛点,依托叶志彪团队在茄果类蔬菜分子育种领域的技术优势,通过融合云南农大在种质资源评价与栽培技术推广的实践基础,构建"资源-基因-品种-应用"一体化研发体系,突破抗病育种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升级。
运行建设内容:
工作站旨在通过三年(2025-2027年)系统性攻关实现多维突破:以资源创新为基础,系统收集鉴定云南特色番茄资源,创制兼具多抗性与适栽性的核心育种材料;通过品种选育开发多抗晚疫病与病毒病、适宜热区种植的番茄新品种;同步开展砧木筛选,挖掘抗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等土传病害且嫁接亲和力高的砧木资源;结合基因挖掘鉴别抗病基因并开发分子标记,加速分子育种进程。最终建立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推动成果转化,产出高水平论文和专利,带动就业和增收,通过减少农药依赖提升生态效益,全面支撑云南千亿级"云菜"产业绿色升级。
张启翔专家工作站
专家工作站于2024年由云南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由云南农业大学张敬丽教授团队与北京林业大学张启翔教授共建。
目标定位:
张启翔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起长期从事梅花、紫薇、月季等观赏植物的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评价工作,主持多个新品种选育项目,是国际梅品种登录权威,其团队建有国家级梅花、紫薇花卉种质资源库。专家工作站依托张启翔教授及其团队在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培育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深厚积累,聚焦云南特色木本花卉资源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攻克栽培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产业价值,为"绿美云南"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苗木保障。同时,工作站将助力云南农业大学在木本花卉领域的科研能力提升与平台建设,推动省部级科研项目申报和高水平成果产出,强化园艺学等相关学科博士点建设与评估,促进与大数据、农业产业等方向的交叉融合,拓展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打造集科研创新、产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专家平台。
运行建设内容:
本项目围绕云南特色木本花卉产业发展的关键需求,构建花卉种质资源精准评价技术体系,系统挖掘具备高抗性和优良观赏性的种质资源,为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深入解析观赏性状与抗逆性状的形成机理,建立高效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推动高抗性新优品种选育;优化苗木快繁、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生产技术,建立高效的良种扩繁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依托示范基地开展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广,通过技术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户的实践能力,全面增强我国木本花卉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实现花卉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周艳虹专家工作站
专家工作站于2022年由云南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由云南农业大学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周艳虹教授共建。
目标定位:
工作站围绕3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云南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调查分析云南设施蔬菜栽培土壤现状,制定科学土壤改良技术体系。二是设施蔬菜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建立云南高原条件下,设施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调控措施。三是设施轻简化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研究,因地制宜的开发云南有机种植基质,配套专家团队现有成果,进行设施蔬菜水肥精准控制技术研究。工作站基于云南生产实际,结合专家团队的研究成果,以设施蔬菜抗逆稳产、高产优质为目标,开展设施蔬菜生长发育调控方向的研究,探寻因地制宜的精准环境调控手段,为丰富、稳定云南“菜篮子”作出贡献。
运行建设内容:
工作站完成设施土壤连作障碍防控技术研究、设施蔬菜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及设施轻简化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研究,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收录4篇,核心期刊11篇,研究成果申请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项目实施过程,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制定技术标准3项。在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对项目区种植户进行了田间现场培训,累计培训超过1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00份。完成核心示范面积1200多亩,辐射带动农户种植12000亩。
赖齐贤专家工作站
专家工作站于2020年由云南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由云南农业大学吕霞高级实验师团队与浙江省农科院农业农村部创意农业重点实验室赖齐贤研究员共建。
目标定位:
近几年,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取得显著发展,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农业的发展进入瓶颈期。发掘新型业态农业发展模式,并使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是农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而创意农业,正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浙江省农科院“农业农村部创意农业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农业部此类实验室,浙江省创意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面,很多理念、经验都值得云南借鉴、学习。专家工作站依托赖齐贤专家团队在创意农业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云南地方资源优势,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合作:
1.基于创意农业的园艺作物资源发掘与利用
2.基于创意农业的园艺作物新品种引进与示范应用
3.配套栽培技术研发与创意景观智能设计
4.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5.创意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运行建设内容:
与农业农村部创意农业重点实验室紧密合作,完成了基于创意农业的特色作物资源基本情况调查,收集种质资源640余份,其中云南本地资源200余份,进行了田间种植试验,开展了农艺性状评价与观赏性评价,为今后选育适合不同需求的赏食兼用型新品种莫定了基础,对可应用于创意农业的观赏蔬菜、可食用花卉、芳香植物、药用植物、景观果树、景观粮作等六大类作物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开展了番茄、黄瓜、花菜、观赏辣椒、甘蓝、羽衣甘蓝、猕猴桃亲本材料的繁殖技术研究及杂交组合配制,从中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组合25个进行区域种植试验。开展了组培、扦插、水培、亲本材料繁殖、育苗基质及栽培研究,建立配套种苗繁育体系与栽培体系。建立创意农业示范基地3个,设计应用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协调的农田景观18个,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科技+创意+农业+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农业综合效益拓展模式,多功能景观作物已在省内10个州市示范种植2000余亩。
张耕耘专家工作站
专家工作站于2018年由云南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由云南农业大学张应华教授团队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张耕耘专家共建。
目标定位:
云南是一个蔬菜产销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蔬菜销往全国36个大中城市,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菜园子,而瓜类(不含西甜瓜)种植面积占蔬菜总面积的20%-30%,在蔬菜生产和供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云南瓜类种质资源丰富,是我国黄瓜唯一次生起源中心,南瓜地方品种资源数量在我国位居前茅。然而由于研究工作滞后,对这些珍贵资源缺乏系统研究,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省内优良品种缺乏,生产上优良品种都是从省外、国外购进。针对云南瓜类研究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专家工作站进行了种质资源收集、鉴定,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材料,并采用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培育优良抗病新品种,从而支撑云南高原特色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带动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运行建设内容:
通过工作站建设,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张耕耘研究员每年至少过来云南4-5次,每次过来都做一个分子育种新进展、新技术讲座,对云南农业大学蔬菜分子育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项目实施收集了300多份黄瓜种质材料,并对这些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了田间鉴定筛选出若干综合性状优良的重要种质。完成对重要资源基因组GWAS分析,初步确定瓜把长短(黄瓜品质指标之一)、单性结实等性状的基因位点。用云南本地材料,与欧洲引进的种质进行杂交组合配制,初步筛选出25份结合了两类资源优点的F1组合。授权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性新专利2项。5、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1篇,核心论文4篇,其他4篇。开展培训6次,共计300人次。培养硕士研究生2人,已毕业1人,1人在读;本科生9人,已毕业6人,在读3人;1人晋升正高级职称。
高俊平专家工作站
专家工作站于2017年由云南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由云南农业大学吴红芝教授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高俊平教授共建。
目标定位:
针对云南作为我国鲜切花主要生产基地、以及拥有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但切花采后保鲜和贮运技术不科学、采后病害严重、切花保鲜剂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等问题,高俊平专家工作站以占据全国70%以上市场份额的月季切花,以及全国90%以上市场份额的绣球切花、满天星切花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切花采后品质劣变的主要因子进行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为保障云南切花品质,减少采后流通损耗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持,促进云花产业转型升级。
运行建设内容:
工作站以月季、绣球、满天星等云南主要切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引进专家团队先进技术、联合申报项目、联合培养学生、以及与专家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等多种合作方式,从切花专用保鲜剂配方研发、采后产地保鲜规模化处理技术、冷链流通系统技术、花卉产品病虫害检测及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研究影响切花采后品质劣变的主要因子、适合云南切花采后贮运保鲜与品质改善的关键技术体系,研发针对云南切花产品的高效保鲜剂配方,建成了云南农大花卉采后中心。工作站发表相关研究论文9篇(其中SCI 4篇、CSCD 5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软件2项,培养花卉采后专业人才5人,为云南高原特殊色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带动了云南农业大学采后学科建设与发展。